共建研究院助力呼和浩特打造具有特色的产业创新生态
发布时间:2025-10-30 15:14 来源:呼和浩特市科学技术局
“之前咱们呼和浩特的农牧废弃物处理一直受气候限制,冬天低温降解慢,夏天高温又容易出问题,直到研究院带来了新技术,这难题才算彻底解决了!”在呼和浩特市农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生产线旁,内蒙古禾益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的白连平总经理感慨道。上海交通大学内蒙古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带来新技术,公司研发出耐温降解菌剂,并建立低温起爆、高温促腐的两阶段转化工艺,研制出有机肥、生物源碳基液肥等产品。如今,研究院与禾益环保共建的生产线年处理废弃物超 10 万吨,肥料推广效果好,深受农户称赞。

上海交通大学内蒙古研究院作为2021年首个落呼的共建研究院,持续赋能首府产业创新,与36家属地企业深度合作,实施落地项目34项(其中4个中试产业化项目),转化成果30项,建设省部级技术推广示范基地、重点实验室等各类创新平台载体10个。研究院从企业生产难题、产业空白、创新孵化等领域切入,用“硬科技”架起沪蒙协作桥梁,成为跨区域校地合作的典范。
场景拓新:填补产业空白 培育首府经济新增长极
“我们研发的长航时、大载重无人机,能适应草原强风、低温的特殊环境,现在已经在电力巡检、森林消防巡逻中派上大用场了!”内蒙古翔鹰低空经济有限公司市场经理邓宇轩介绍道。这家由研究院联合上海交大、西北工大技术团队落地的企业,不仅建起自治区首个高原低空智能无人装备研发中心,更将填补呼和浩特低空经济领域的产业空白。

在新能源领域,研究院同样交出亮眼答卷。通过引入上海交大钠离子电池技术团队及工信部链主企业浙江钠创新能源公司,落地钠创新能源(内蒙古)公司,目前正与首府共享电单车企业合作,推动钠离子电池在两轮车及工程车辆上的应用,预计年内示范推广超百辆。此外,还引入上海交大电力技术团队成立内蒙古禾晟新能源公司,其研发的“高压直挂”超级充电技术,无需变压器降压就能从10kV电网取电,单枪充电功率达600kW以上,可大幅缩短重型车辆补能时间,目前已拿下28台(套)订单,产值预计达3000-4000万元。
不仅如此,研究院深挖上海交大生物科技资源,推动代糖核心技术落地。上海交大生科院团队联合北京瑞芬生物,投资4亿元建年产3万吨功能糖醇基地,已在经开区开工,2026年3月投产,助力呼和浩特实现功能性代糖产业“从无到有”突破,完善当地产业生态。
孵化提效:培育56家企业 打造“四链融合”创新高地
“从AI自控系统的研发,到与金宇生物、金达威等头部企业的对接,研究院全程帮我们打通堵点,现在公司已签订多份合作协议,预期合同收益超亿元!”内蒙古金珵科技公司CTO韩彦强的话,道出众多孵化企业的心声。这家引进上海交大人工智能产业化团队孵化成立的企业,是“上海交大呼和浩特科技创新中心”孵化成果的缩影。

上海交大内蒙古研究院落呼以来,以“总部经济+研发中心”模式为核心,打造“上海交大呼和浩特科技创新中心”,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深度融合,为企业提供技术、人才、政策全链条支持。截至目前,科创中心已孵化及引入企业56家,90%以上与研究院建立合作,累计取得知识产权180项。这些企业涵盖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等多个领域,彼此间形成技术互补、资源共享的协作网络,推动呼和浩特逐步形成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的创新高地。
机制创新:以“赋权改革+人才引育”筑牢协同根基
“作为自治区赋权改革试点、先使用后付费试点单位,我们在科研经费上探索‘以拨代投’模式,既符合市场化规律,又能更好激励成果转化。”研究院副院长薛续谦介绍道。除了经费模式创新,研究院还通过组建“伙伴研究组”“创新联合体”,联合本地高校院所共享创新资源;以“柔性+刚性”并举的方式引进高层次人才59人,培养专业人才140人,为首府储备一批科技力量。

这一系列成效,是呼和浩特市深化区域协同、推动共建研究院提质增效的生动体现。“从政策保障到资金支持,呼和浩特市委市政府及经济技术开发区都给予了全方位的助力。”薛续谦表示,研究院将继续促进更多上海交通大学的科技成果在呼转化落地,孵化更多高质量科技企业,为首府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持续注入“交大力量”。



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2335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