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彦淖尔建起“无人农场” 玉米耕收全自动
发布时间:2025-10-28 23:00 来源:亚洲博彩平台推荐农牧业与社会发展科技处、巴彦淖尔市科技局
金秋时节,内蒙古巴彦淖尔国家农高区智慧农场示范基地里,成片的玉米植株整齐挺拔,穗头饱满,无人驾驶的收割机正在田间有序作业。

无人驾驶收割机在田间作业
河套灌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区,但长期以来面临劳动力老龄化、种植成本高、生产效率提升难等问题。为破解“谁来种地、怎样种好地”的难题,2024年,巴彦淖尔市灵达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牵头,联合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赵春江院士团队实施“科技兴蒙”行动重点专项巴彦淖尔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重点项目“智慧农场创建中关键智能技术与装备研制与应用”项目,推动“机器换人”“系统管地”。
“突突突”收割机的割台张开3米多宽的“牙齿”,每分钟可“咀嚼”300公斤玉米,机上的滚筒式脱粒机随即将籽粒与玉米芯分离,内部的风机同时发力,轻质的玉米丝、外皮被吹起,从收割机后侧的圆筒中轻轻抛出,化作田间肥料。
“在我们建成的玉米智慧生产示范基地,目前已经实现从耕整、播种、植保到收割的全流程无人化作业。”项目负责人安灵义介绍,这些农机虽然外形普通,但每一台都“暗藏玄机”——驾驶室里没有驾驶员,取而代之的是一块实时显示作业数据的屏幕,农机根据系统指令自主完成作业。
这些无人农机是如何实现自主作业的?安灵义解释道,项目团队研发“河套灌区玉米智慧生产管控平台”,在系统中设定好田块边界和作业路线,农机通过北斗导航系统实时定位,结合机身传感器和摄像头,实现自动行走、精准作业和紧急避障。

河套灌区玉米智慧生产管控平台
聪明的农机还能“感知”自身状态。比如,播种机可以监测下种量和播种深度,植保机根据作物长势调整喷药量,收割机则能通过压力传感器判断粮仓是否已满,并自动卸粮至运输车。
无人化作业到底带来了什么改变?项目技术人员魏学礼算了一笔账:以一台智能电驱播种机为例,每天工作8小时,可播种200亩以上,效率远超传统人工,此外,由于路径精准、操作规范,无人农机在转弯、对接等环节几乎无漏播、无压苗,有效降低作业损耗。

智能电驱播种机播种
“智慧农场不仅是农机无人化,更是生产全流程的数字化。”魏学礼补充道,通过玉米智慧生产管控平台,可以实时监测作物长势、土壤墒情、虫情病害,实现精准施肥、科学用药,人力成本将大幅降低。
如今,这片位于河套灌区的智慧农场,正成为巴彦淖尔乃至内蒙古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样板。未来,这里的无人化模式将逐步推广至更多作物、更广区域,为中国粮食安全与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巴彦淖尔方案”。



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2335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