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蒙协作谱“新”章 | 呼和浩特创新中心为“六大产业集群”装上“科技引擎”
发布时间:2025-10-09 20:38 来源:亚洲博彩平台推荐外国专家局(科技合作处)呼和浩特市科技局
开栏语
2023年,自治区党委办公厅、政府办公厅联合印发了京蒙协作六个“倍增计划”实施方案,其中科技创新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京蒙协作“科技创新倍增计划”实施方案》明确,到2025年,京蒙科技合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助力两地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科技型企业等各类社会创新机构和创新主体共建创新平台突破150家,国家级创新平台高效运行,助力两地各类社会创新机构和创新主体实施科研项目达到600项以上。
今年以来,京蒙两地持续加大协作力度,累计举办各类对接交流活动30余场,双向精准推送创新需求和科技成果近150项,引导推动“微能量芯片采集及应用”等50项标志性合作项目落地建设。自治区重点研发和成果转化计划安排国内科技合作项目45项,其中75%的项目合作单位来自北京地区,首批备案的科创飞地中4家在北京落地。
2025年是六个“倍增计划”实施的最后一年。为深入展现京蒙科技合作的生动实践与突出成效,我们特别推出“京蒙协作谱‘新’章”专栏,将聚焦京蒙协作标志性合作项目、共建平台的创新活力、人才引育的积极探索等内容,全方位、多角度报道两地在科技合作领域的最新动态、成功经验与创新做法,一同见证京蒙携手,以科技创新共绘高质量发展新画卷的精彩进程。
在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的项目筹备现场,每刻深思智能科技(北京)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每刻深思”)研发的智能监测设备正紧锣密鼓地进行性能调试 —— 这个深度融合清华大学感存算芯片技术的项目,眼下正全力推进 “感能算共融智能监测中试基地”筹备工作,未来将成为呼和浩特高端芯片设计产业版图中的关键载体。
与此同时,在内蒙古前沿颠覆性技术产业园内,精智未来(广州)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精智未来”)打造的“颠覆性气体分析检测创新与应用中心”已完成主体规划,规划建设的P2 级检测实验室即将启动装修。从实验室走向产业端,这两项颠覆性技术的进阶之路,正是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呼和浩特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创新中心”)推动京蒙协同创新的鲜活缩影。
2024年4月,呼和浩特市与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携手,正式促成创新中心落地。以“平台 + 基金 + 园区 + 产业”模式为核心抓手,该中心已成功推动17个颠覆性技术项目落地转化,引进9家硬科技企业在呼和浩特注册子公司。一系列举措为呼和浩特“六大产业集群”注入强劲动能,让创新中心成为区域创新发展的“加速器”。
- 技术破局:
攻克“卡脖子”难题 筑牢“国产化”根基
“内蒙古地域广袤,对设备续航能力提出了极致要求,传统监测设备不仅耗电快,后续维护成本更是居高不下。” 每刻深思负责人邹天琦的话,点出了当地产业发展的痛点。作为清华大学孵化的优质创业团队,该公司将核心的感存算模拟计算芯片技术引入呼和浩特,目前正推进专业化中试基地筹备,从场地选址到技术方案优化,每一个环节都精益求精。其研发的智能监测系统能实现低功耗长期运行,已在实验室完成多轮测试,待中试基地建成后,便可快速开展工业场景适配。在创新中心的牵线搭桥下,企业已提前对接本地工业企业,锁定电力、矿业等潜在应用场景,为技术落地提前铺平道路。
针对内蒙古医疗资源分散、偏远地区疾病筛查不便的民生难题,创新中心引入的精智未来给出了科技解决方案。这家企业投资打造的气体分析检测中心,核心设备采用“MEMS-微流控- AI”融合技术,将检测灵敏度提升至ppt级(万亿分之一),仅需15-20分钟就能完成肺癌、肝癌等多类疾病的无创筛查,其中肺癌检测准确率已突破92%。“考虑到内蒙古基层医疗场景的特殊性,我们专门优化了设备的便携性与环境适应性。”精智未来项目负责人王俊奇介绍,目前该技术已完成多项临床科研验证,待检测实验室装修完成后,就能快速进入产业化应用阶段,为当地群众健康保驾护航。
- 资本赋能:
“基金 + 联盟”双轮驱动 激活创新生态
“对硬科技企业来说,技术落地最怕‘卡’在资金上,是创新中心帮我们打通了资本通道。”每刻深思负责人邹天琦的感慨,道出众多硬科技企业的共同痛点。为破解这一难题,2025年6月,由创新中心与呼和浩特市科技局共同发起的 2 亿元颠覆性技术专项基金完成备案,首期5000万元募资顺利落地,正式启动市场化投资。该基金重点聚焦人工智能、新型储能、算力芯片等未来产业赛道,采用“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模式,为处于早期阶段的硬科技项目提供关键资金支持——针对每刻深思中试基地建设的资金需求,基金已将其纳入重点投资评估名单,助力项目加速从蓝图变为现实。
更具里程碑意义的是,创新中心联合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的颠覆性技术基金,发起成立总规模超100亿元的颠覆性技术基金投资生态联盟,并在呼和浩特设立秘书处,专门负责链接全国资本资源。“联盟打破了地域间的资本壁垒,让呼和浩特的优质项目能被更多全国性资本看到、认可。”创新中心主任王雪松表示,借助联盟的资源优势,精智未来已明确计划扩大在呼投资规模,进一步完善气体检测技术的产业化布局,让科技成果在当地释放更大价值。
- 人才托底:
政策引才筑巢 产学研协同固根基
技术要扎根,关键在人才。此前,“引才难、留才难、落地保障难”一直是各地引入硬科技企业时面临的主要瓶颈,但这一问题在呼和浩特得到有效缓解。“在推动企业落地的一年多时间里,呼和浩特市政府给予的支持堪称‘全流程护航’,从政策配套到员工住房、子女教育等实际需求解决,每一个细节都考虑得很周全,真正帮企业打消了顾虑。”王雪松坦言,正是依托政府的有力支撑,创新中心才能高效破解硬科技企业引入过程中的系列难题,让企业安心扎根。
在产学研协同方面,创新中心更是主动搭建桥梁,推动企业与本地需求深度绑定。每刻深思的监测技术已联合京能盛乐热电开展需求调研,根据企业实际生产场景定制化优化适配方案;精智未来则计划结合内蒙古疾控中心的健康数据,进一步优化针对本地高发疾病的检测模型,让技术更贴合当地民生需求。“创新中心不仅帮我们找资金、推进场地筹备,更重要的是帮我们找到了‘用武之地’。”精智未来负责人王俊奇表示,目前企业已在呼和浩特注册子公司,接下来计划依托本地优厚的人才政策,培养一支适配产业化需求的本土技术团队,为技术长期发展储备人才力量。
从感存算芯片技术加速推进中试筹备,到呼气检测技术完善实验室建设;从2亿元专项基金精准滴灌早期项目,到百亿级基金联盟构建全国性资本生态,创新中心正以“技术-资本-人才”联动模式,让一项项颠覆性技术在草原大地加速转化。正如中心主任王雪松所言:“呼和浩特既有产业需求的肥沃土壤,更有创新成长所需的阳光雨露。”随着京蒙协同创新不断深化,这座区域科创枢纽正持续为“六大产业集群”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科技动能,推动呼和浩特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稳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