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胜区:营商环境“优”口皆碑
发布时间:2025-08-06 11:00 来源:鄂尔多斯日报
今年以来,东胜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政务服务“高效、便捷、智能”核心目标,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全力破解企业群众办事堵点难点。上半年,东胜区在营商环境优化、政务服务便利化升级、数据资源融合共享等方面精准发力,用一项项实打实的举措、一组组有温度的数据,书写政务服务高质量发展的“东胜答卷”。
“优”的起点:从“企业找服务”到“服务找企业”
5月的一天,万达二期商户林珈帆抱着一摞材料急匆匆走进政务服务临时办公区。她的小吃店马上就要开业,可食品经营许可证还没着落。穿“蓝马甲”的帮办员接过材料,看到手机里的“线上预审记录”,笑着说:“材料昨天已经审核过了,今天现场核验完就能拿证。”不到一小时,林珈帆攥着烫金的许可证走出办公区。“原来以为要跑三趟政务大厅,没想到政府上门帮着办,装修和办证两不误,这下能准时开业了!”
林珈帆的“省心”,源于东胜区针对万达二期近百家新商户的“定制化服务”。今年3月,为满足万达二期商户集中开业需批量办理证照需求,东胜区多部门联合成立“流动审批小组”,在万达二期设临时办公区。“材料预审组”提前通过线上平台审核商户资料,标注出“需要补充的材料”;“现场核验组”带着执法设备上门,对照《餐饮单位现场核查表》逐一检查冷藏设备、消毒设施;“证照发放组”则在现场打印执照,实现“审核—核验—发证”全流程闭环。这种“精准对接需求”的服务模式,让商户的办理时间从“3个工作日”压缩到“1小时”,材料提交量减少30%。
今年以来,针对万达二期、万正广场等商圈集中开业的特点,东胜区创新打造“基层延伸+商圈进驻+流动服务”立体化体系,把政务服务大厅“搬”到商户门口。“流动审批小组”带着设备、材料和专业人员,提供营业执照、食品经营许可证办理等88项帮代办服务。上半年,累计开展12次流动服务,办件量316件,实现从“请进门”到“送上门”的迭代升级。
“优”的支撑:从“碎片化改革”到“系统性重构”
林珈帆的“顺利”,背后是东胜区对营商环境的“全链条优化”。
“优统筹”,用组织架构打通“部门壁垒”。成立优化营商环境领导小组,下设综合组、指标组、宣传组,通过“月调度、季督办、年终考核”的闭环机制,把“优化营商环境”从“部门任务”变成“全区责任”。成立“流动审批小组”,帮办员负责全程引导,实现“1+1>2”的协同效应。
“优数字”,用技术手段降低“办事成本”。搭建“优化营商环境大数据分析平台”,通过数据互联互通,实现“企业信息一次采集、多方共享”。“企业迁移一件事”改革原来需要跑3个部门、提交10份材料,现在通过平台“一键迁移”,只需1份材料、1个工作日就能完成。此外,东胜区还梳理了959个“免证办”事项,推行“电子证照”应用,让企业“不用带证就能办事”。
“优服务”,用“全生命周期”理念覆盖企业需求。东胜区推出“帮您办”服务模式,组建42人的帮办代办专班,为企业提供从注册到运营的一站式服务。
2025年以来,东胜区梳理政务服务事项清单65张,更新进驻负面清单53项,发布标准化办事指南1583项;调整区本级行政权力事项662项,编制行政许可实施清单462项、权责清单5834项。
“优”的温度:从“被动回应”到“主动共情”
在东胜,“优”不只是“效率指标”,而是“共情服务”。通过制定出台《东胜区区级领导联系民营企业商(协)会工作制度》,建立政企沟通联系机制,明确48名县处级领导联系服务民营企业,构建政企直接沟通交流平台,从各个层面各个角度发现问题、查找差距,凝聚改革共识、收集良方良策、接受社会监督。建立政金企长效对接机制,促成签约授信金额达457.32亿元,向中小微企业发放贷款总额达678.07亿元。推动金融赋能科技创新,投放“人才贷”8.25亿元。稳步推进全面数字化电子发票推广,数电票覆盖率已达91.45%,实现发票在线开具、报销、入账、归档、存储等全链条电子化服务。招标投标推行“远程协助+”数字见证服务确保公正透明。建立水电气暖联办机制,实现水电气暖外线接入工程并联审批,高低压用户办电“一证办理”,让企业在东胜区“拎包入住”。
招募15名“营商环境体验官”,包括企业办事人员、新闻媒体、律师等,让他们以“普通市民”的身份体验政务服务,提出建议。打造“24小时自助法院”,推行“智能办案”,让企业“不用跑法院就能打官司”。出台政策,为中小微企业提供“经营风险保障”。今年以来,“营商环境体验官”反馈问题32条,诉求办结率100%;“暖商保”已赔付213万余元;建立“一企一警”机制,470家企业有了“专属民警”,严打涉企犯罪,保障企业权益。
“优”的延伸:从“办事省心”到“生活舒心”
在东胜,“优”不仅是“办事快”,更是“生活好”。近年来,东胜区把“营商环境”与“民生环境”结合起来,通过“五心”营商环境品牌的打造,让企业不仅“愿意来”,更“留得住”。
东胜区森林覆盖率达30%,草原植被覆盖度达60%,空气质量优良率87.2%,新能源数字陆港入选国家绿色低碳试点,让企业在“绿水青山”中发展。推行“校(园)长聘任制”与“学区制改革”,入选教育部课程改革实验区,47个单位和个人荣获全市教学成果奖,让企业员工的孩子“上好学”。入选首批全国医养结合示范县,搭建“紧密医养联合体+互助医养”四级服务体系,家庭医生签约率92.3%,让企业员工“老有所养、病有所医”。
东胜区的“优”,不是“一蹴而就”的改革,而是“以企业为中心”的持续探索;不是“表面文章”的应付,而是“深入骨髓”的理念转变。从“流动审批小组”到暖城“五心”营商环境品牌,从“数字赋能”到“法治保障”,东胜区用真金白银的举措、真情实意的服务,让企业感受到家的温暖。
营商环境的优化没有终点,只有起点。东胜区将始终把企业的需求放在第一位,让“优”成为东胜的“金字招牌”,让每一个企业都能在东胜“把根留住”,共同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