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国
发布时间:2023-11-28 16:42 来源:亚洲博彩平台推荐
王建国 内蒙古大学
王建国,男,汉族,1982年8月出生于内蒙古兴和县。先后于2005年、2008年和2014年在内蒙古师范大学、赣南师范学院和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获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2016年-2018年在香港科技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现为内蒙古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入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内蒙古杰出青年、江西省杰出青年、“草原英才”青年领军人才、内蒙古科技领军人才团队负责人等人才称号。荣获第十届“内蒙古青年五四奖章”、第十二届内蒙古大学校长励学奖、内蒙古大学“培根铸魂”新时代教师楷模等荣誉称号。
学术团体任职:现为国际期刊Aggregate青年编委、《发光学报》青年编委、《集成技术》编委,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临床微生物与感染精准检验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Nat.Commun.、J.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Adv. Mater.等期刊审稿专家。
王建国教授长期从事有机发光材料开发及应用研究。针对高效固态发光材料的设计策略有限、水溶性差、凝聚态辐射跃迁衰减调控难等问题,提出了利用离子-π相互作用抑制发光材料在固态堆积时π平面之间的π-π相互作用,调控固态发光材料的堆积方式,构建高效固态发光材料的新策略,揭示了构筑高效多功能固态发光材料的构效关系。提出了利用细胞内光环化反应解决荧光染料的光漂白问题,为解决荧光染料的光漂白难题和肿瘤诊疗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针对肿瘤缺氧严重损害II型光敏剂光动力疗法(PDT)的治疗效果,王建国教授提出了受体平面化/供体旋转、氟化等分子工程策略构建近红外光诊疗试剂,实现了活体肿瘤组织近红外荧光成像引导的光动力、光热协同治疗,为I型光敏剂的设计和开发奠定了理论和实验基础,有效克服了II型光敏剂在应用时的不利影响。鉴于纯有机室温磷光材料开发难的问题,提出了利用重原子参与的离子-π相互作用构建高效纯有机室温磷光材料的设计思路,利用离子-π相互作用有效拉近重原子离子与π核之间的距离,使重卤离子充分发挥外部重原子效应。借助这种定向的非共价键相互作用,将固态发光材料的发光性质由荧光转变为室温磷光。
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青年、地区项目各1项)等各类科研项目20余项,以第一和通讯作者在Nat. Commun.、J. Am. Chem.Soc.、Angew. Chem. Int. Ed.(3篇)、Adv. Mater.(2篇)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被引4000余次,单篇最高299次。获授权发明专利21项、PCT专利3项、美国专利2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