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以科技之力 推动“稀土+”迈向高端领域
发布时间:2022-02-28 09:00 来源:包头日报
瞄准前沿 探索关键共性技术攻坚
近段时间,内蒙古晶陶锆业有限公司的6条彩色粉体生产线异常繁忙,正在进行绿色、海蓝色粉体的样本生产。公司副总经理任玉成告诉记者,公司采用高能球磨技术生产的彩色稀土氧化锆粉体原始粒径达到了纳米级,具有粒径均匀、烧结活性高等特点,得到了市场认可,已接到了来自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订单。
晶陶锆业彩色粉体生产线
“我们是一家科技型企业,得益于2021年稀土高新区良好的营商环境,企业在项目审批、科技项目申报、知识产权申报保护等方面都得到了大力支持,还获得了300万元的扶持资金,对企业下一步发展形成了很好的优势。”据企业总经理王思凯透露,目前,他们正在与上海交大包头材料研究院、内蒙古科技大学、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合作,致力于“稀土陶瓷热障涂层项目”的研发。该项技术属于国内卡脖子技术,稀土陶瓷热障涂层用于军用飞机涡轮发动机叶片上,可为涡轮叶片阻隔1500度高温的侵袭,起到有效隔热作用,可大大增加涡轮叶片的使用寿命。
在包头长安永磁电机有限公司,科技创新带来的活力与硕果同样在稀土产业发展进程中夺目耀眼。
“长安永磁作为以研发为主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多项技术达到了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公司总经理张继鹏自豪地说。
据他介绍,企业生产的特种电机低速运行时折合电机转一圈用时近42昼夜,高速运行时每分钟达50000转,既可在零下196℃的超低温、高真空环境下工作,又可在零上150℃的高温环境下工作。此外,企业研发的高效、低噪水密电机解决了多项行业难题,实现了11000米全海深工作。
张继鹏认为,研发投入是技术创新的基础和保障。“‘十三五’期间,我们公司每年的研发投入占比在20%以上,带动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实现了20%以上的增长。‘十四五’期间我们将进一步加大科研投入,力争通过技术研发带动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增长30%以上。”
做足特色 推动稀土产业向高端领域拓展
新年伊始,稀土高新区稀土产业发展捷报频传。
包头首家外籍院士工作站落户稀土高新区。这家稀土磁性材料应用院士工作站,由乌克兰国家科学院和俄罗斯自然科学院两院院士舒尔德米特建设,将为稀土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2月10日,科技部火炬中心正式批复同意稀土高新区成为科技部科技金融创新服务“十百千万”专项行动首批实施单位,推动金融资源向科技企业集聚,促进稀土高新区科技金融服务水平提升。
前不久,稀土高新区四个稀土新产品被列入自治区新材料首批次认定,分别为内蒙古新雨稀土功能材料有限公司超高纯、低杂质镧铈产品,包头天石稀土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钕(钇)铁硼轻量化稀土永磁材料,内蒙古希捷环保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蜂窝式多孔脱硝催化剂,包头英思特稀磁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磁铁。
坚持“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方向,力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均达到150家以上,确保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达到4.1%以上,继续保持自治区领先水平。这是稀土高新区科技创新工作跨入2022年以来的又一既定目标。
今年,稀土高新区稀土产业将全力提升各产业链规模质量。永磁材料重点推动金力永磁年产20000吨高性能永磁材料项目、安泰科技年产20000吨高性能永磁材料项目、科田磁业年产8000吨高性能稀土永磁及器件项目、大地熊年产5000吨高端制造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及器件生产项目达产达效,推动磁材设计产能达到15万吨以上,占全国一半左右。储氢材料推动正威集团与昊明稀土战略合作,加快镍氢电池项目建设,预计2022年产量达到2亿安时,产值突破20亿元。加快推进中科轩达在现有年产200吨新型稀土镁镍基储氢合金电极材料项目基础上扩大生产规模,促进储氢材料多元发展。抛光材料推动孚海新材料年产9000吨高性能多用途抛光材料项目、明芯科技年产3000吨高性能稀土抛光材料产业化项目达产达效,建成抛光材料的全国生产销售中心。
金力永磁年产20000吨高性能永磁材料项目现场
终端应用方面,大力发展稀土永磁电机,拓展“稀土+”产业,加强与磁性传感器龙头企业合作,建立新一代磁敏感元件的研发与生产基地。推动稀土轴承钢规模化量产,推进稀土光功能、催化助剂、特种合金等领域取得全面发展,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
产业发展,创新为要。稀土高新区将坚持以“科技兴蒙”行动为统领,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加强创新平台载体建设,实施重大科技项目攻关,聚焦解决产业关键共性技术难题,为稀土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