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高新区构建院地合作高地
发布时间:2020-11-23 00:00 来源:科技日报
“广东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纳米科技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广纳院)短时间内有这么快速的发展,超出我的预想,特别是5G滤波器项目只用了10个月,绝对是‘黄埔速度’。”11月21-22日,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白春礼一行到广州市黄埔区、广州高新区调研考察。调研座谈会上,白春礼对区里采用承诺制审批机制保障科技项目快速落地、尽快实现量产的创新服务方式表示赞赏。
目前,广州市黄埔区、广州高新区已集聚中科院13个重大项目。其中国家纳米中心、空天院、微电子所、自动化所等8家中科院直属单位均在该区设立了研究院,形成“院地合作”的新高地。
院地合作项目落子“黄埔实验室”
中科院与广州市黄埔区、广州高新区之间的合作有着深厚的渊源。早在2006年,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在此成立,成为中国科学院第一个与地方共建、共管、共有的新型研发机构。
当天考察的黄埔实验室园区,是该区与中科院合作项目启动集聚区。目前,落户黄埔的中科院项目前期先进入该园区筹建。未来,各共建研究院总部项目将集中入驻位于黄埔港的院地合作总部园区,其中广纳院、空天院、腐蚀科学研究院现已启动总部建设。
白春礼所点赞的广纳院,是在中国科学院和广东省政府签署的《“十三五”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框架下,由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和黄埔区共建的新型研发机构。广纳院聚焦技术创新链4-6级,从事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转移转化工作,包括纳米生物安全中心、理性设计平台、精准制造平台、纳米检测平台、应用评价平台等重大基础设施,填补基础研究和技术应用之间的鸿沟。
成立一年,广纳院研发人员从最初4人发展到220多人,五大院士团队加盟广纳院共同开展最新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已有21个科技项目落地。其中,5G滤波器、汽车电池防火隔膜材料等项目即将投入中试和产业化,解决产业的“卡脖子”问题。
三个行动贡献“科创力量”
与中科院合作共建平台,关键是要在产业共性关键技术攻关、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实现突破。
2019年以来,广州市黄埔区、广州高新区与中科院合作共建项目密集落地,从资金、土地、人才服务等3个方面给予了全方位的保障。目前,该区正全面实施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行动、实施核心技术攻关行动、实施科技成果转化行动,通过三个行动作为载体,将与中科院的合作落到实处,在国家科技创新领域贡献“黄埔力量”——
以推进中科院的创新合作为牵引,重点布局国家大科学装置、重要科研机构和前沿科学交叉研究平台。以中科院各院所为核心力量,积极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攻关。针对基础研究“最先一公里”和成果转化、市场应用“最后一公里”有机衔接问题,以攻克核心关键技术、吸纳高端创新资源为主要目标,建设高水平创新研究院,积极打通产学研创新链、价值链。
目前,全区共建设重大科技创新平台超过30家,集聚各类高端研发机构超过1000家。仅2019年以来,全省认定的高水平创新研究院,有2/3落户该区。
科技研发有了“助推器”
为打造“院地合作”高地,给创新主体插上腾飞的翅膀,黄埔区近年来持续优化政策体系,升级“金镶玉”系列政策,推出“高端生物制药8条”“纳米10条”等创新政策,不断加大科技财政资金投入,全力助推科技企业壮大和新兴产业集聚。
官洲国际生物论坛、中国高科技产业化高峰会议、全国“纳米之星”创新创业大赛……一系列重磅科技活动在广州市黄埔区、广州高新区成功举办,搭建起科技企业、科研院所、投资机构等科技力量对接交流平台,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建立最有利于创新创业创造的生态。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科技攻关中,以生物岛实验室等科研企事业单位为代表的黄埔科技发挥了全省主力军的作用。在新冠肺炎检测方面,黄埔生物医药产业创造了全国第一批获批核酸诊断试剂、第一批获批抗体检测试剂盒、第一个获批核酸快速诊断试剂盒,以及全国最大核酸检测试剂盒生产企业、全国最大的抗体检测试剂盒生产企业、全国最大的核酸检测服务企业等“三个第一、三个最大”的成绩。
近期获批的昂科生物创新药注射液,是广东省首个也是唯一获得国家临床批件的新冠肺炎治疗产品。这些成果,反映了广州市黄埔区、广州高新区通过构建“院地合作”高地,聚集科研力量,在生物医药领域展现的创新能力和产业化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