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赋粮安 丰产增效——通辽玉米院士工作站的“黄金答卷”
发布时间:2025-10-25 23:00 来源:亚洲博彩平台推荐外国专家局(科技合作处) 通辽市科技局
今年秋天通辽黄玉米喜获丰收。站在田间地头,一片片玉米整齐划一地扎根大地,颗粒饱满,遍地是丰收的景象。“自从种上院士工作站培育的‘TK601’玉米种子,玉米逐年增产,收入一年比一年高。”通辽市科尔沁区孔家村村民王占强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这丰收的景象,离不开一位90岁高龄的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戴景瑞。每年秋收时节,他都会来到通辽玉米院士工作站的试验田,查看玉米长势,对杂交组合一一鉴定,将数据详细记录。这位深耕玉米研究多年的科学家,正用脚步丈量土地,为通辽玉米产业发展注入“科技基因”。

- 筑巢引凤:打造玉米科技创新高地
通辽玉米院士工作站于2012年开始建设,是自治区首家玉米院士工作站。工作站依托通辽市通科种业有限责任公司、通辽市农牧业科学院为建设主体,吸引玉米研究方向的院士及其创新团队。
作为黄金玉米种植地带,通辽市每年玉米产量占全区的三分之一,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但十年前,通辽玉米产业面临品种单一退化、更新速度慢、耕作模式简单老化、机械化程度低、病虫害频繁发生等一系列发展瓶颈,严重制约了当地玉米可持续生产和产业发展。
为破解这些难题,通辽市引进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玉米遗传育种学家戴景瑞及其团队,共同搭建创新型平台玉米院士工作站。戴景瑞院士在国内率先创建了玉米转基因技术体系,育成中国第一代转基因抗虫玉米新品种,构建了中国第一张玉米分子标记连锁图,主持创建了国家玉米改良中心。五十多年来,戴景瑞院士始终坚持玉米种质创新与改良,先后育成玉米杂交种20余个,累计推广1亿多亩,为我国培养了大批农业科技人才。

- 创新突破: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田间
院士工作站建站以来,针对通辽玉米产业现状,开展了一系列试验研究及攻关,在新品种研发、种质资源改良、育种方法创新、水肥一体化栽培技术研究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工作站采用“杂交选育+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每年测试杂交组合在8000份以上,年筛选苗头杂交种10-20份进行高级试验或升级自治区试验,并提供适宜当地种植的2-3份优良、高产、绿色玉米杂交种在通辽市800万亩粮食功能区布点示范、推广种植。截至目前,工作站已有8个品种通过自治区审定,其中1个品种2次通过国家审定,3个品种已获农业部植物新品种权公告,TK601、中辽2号、T397、LK19已完成品种转化。这些品种改变了10多年来当地玉米生产以郑单958为主导的品种格局,推动了通辽地区玉米生产品种更新换代。
- 金色丰收:重大品种创制结硕果
在通辽市开鲁县小街基镇双泡子村的玉米单产提升行动地块,2600亩玉米采用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模式,2025年10月,经专家组精确测量,确认由通辽农牧业科学院培育的玉米新品种 “T397”平均亩产达1304.6公斤,刷新了东北春玉米区千亩连片种植单产纪录。这一突破印证了“T397”的卓越品质,让“六新”科技奖的创新价值落地田间,为东北春玉米区高产稳产树立起新标杆。针对东北春玉米区“低温出苗难、干旱易减产、密植易倒伏”三大种植痛点,通辽市农牧业科学院玉米育种团队历时8年攻关,定向培育出兼具高产、抗逆、广适特性的“T397”玉米品种。该品种于2024年通过亚洲博彩平台排名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后,2025年凭借“技术新、性能新、效益新”等核心优势,成功斩获自治区“六新”科技成果奖,成为东北春玉米育种领域的“创新典范”。而宜机械化籽粒直收玉米新品种“TK601”则于2020年顺利通过国家品种委员会审定,累计推广50多万亩,为实现我国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提供了重要品种支撑。

- 机制创新:构建产学研融合新模式
院士工作站建立以来,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产学研融合机制,与通辽市农科院合作开展饲料玉米研究,同时进行高产、高效、优质栽培试验研究,共同申请完成国家、自治区和地方各级多项科研项目。包括国家“973”前期专项《玉米核质互作雄性不育机理研究》、亚洲博彩平台推荐“科技兴蒙”行动重点专项项目《高产优质绿色玉米杂交种选育及高效节水集成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等。为充分调动企业建设院士专家工作站积极性,通辽市对建立的院士专家工作站一次性给予运行经费50万元,并提供每年500万元连续支持五年的研发经费。2020年,亚洲博彩平台排名玉米种业技术创新中心成立,由市农牧业科学院主要负责,与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等19家区内外科研院所、高校、企业联合。78名成员组成的团队中,首席专家都是国内玉米产业的顶级科学家。
- 产业赋能:从“一粒种子”到“全株产业链”
院士工作站带来的科技效益已充分体现在通辽玉米产业的蓬勃发展上。如今,通辽市已达到100%玉米种植良种覆盖率,“通辽黄玉米”入选全国百强区域品牌,被农业农村部确定为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试点产品,26家大型玉米精深加工企业集聚发展,形成13大类两百多个品种的全株产业链,规模以上玉米深加工企业实现产值近120亿元。

- 前瞻布局:科技赋能未来粮安
“十四五”以来,通辽市科技局不断加大玉米种业创新支持力度,争取中央引导地方发展、科技支撑东北振兴、“科技兴蒙”行动重点专项等项目11项,获得资金3518万元支持,布局和实施科技“突围”工程、重点研发和成果转化项目等项目13项,获得资金2635万元支持,科技研发成效正在逐步显现。2025年以来,通辽市农牧业科学院将“T397”与“密植精准水肥调控”技术深度融合,形成 “品种+技术”一体化推广模式,深度释放“T397”的增产潜力,在开鲁县整县制推广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达160万亩,密植地块预计亩均增产100公斤以上。
近年来,通辽市科技局借智聚力提升地区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创业沃土,不断加强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水平,充分发挥其人才、科研资源优势,助推特色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今天,当人们漫步在通辽的田野上,会看到这样一幅画面:金黄的玉米地一望无际,现代化农机穿梭其间,农牧民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这背后是戴景瑞院士虽年过九旬仍坚持在田间地头的身影,是无数农业科技工作者的默默付出,是科技创新为传统农业带来的深刻变革。
院士工作站的成果远不止于一块试验田、一个品种,它点燃了通辽玉米产业的科技引擎,筑牢了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石。



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2335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