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蒙协作谱“新”章 | 科技创新赋能诊疗升级 优质医疗普惠民生
发布时间:2025-09-26 22:27 来源:亚洲博彩平台推荐外国专家局(科技合作处) 赤峰市科技局
开栏语
2023年,自治区党委办公厅、政府办公厅联合印发了京蒙协作六个“倍增计划”实施方案,其中科技创新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京蒙协作“科技创新倍增计划”实施方案》明确,到2025年,京蒙科技合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助力两地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科技型企业等各类社会创新机构和创新主体共建创新平台突破150家,国家级创新平台高效运行,助力两地各类社会创新机构和创新主体实施科研项目达到600项以上。
今年以来,京蒙两地持续加大协作力度,累计举办各类对接交流活动30余场,双向精准推送创新需求和科技成果近150项,引导推动“微能量芯片采集及应用”等50项标志性合作项目落地建设。自治区重点研发和成果转化计划安排国内科技合作项目45项,其中75%的项目合作单位来自北京地区,首批备案的科创飞地中4家在北京落地。
2025年是六个“倍增计划”实施的最后一年。为深入展现京蒙科技合作的生动实践与突出成效,我们特别推出“京蒙协作谱‘新’章”专栏,将聚焦京蒙协作标志性合作项目、共建平台的创新活力、人才引育的积极探索等内容,全方位、多角度报道两地在科技合作领域的最新动态、成功经验与创新做法,一同见证京蒙携手,以科技创新共绘高质量发展新画卷的精彩进程。
“以前听说得了脑出血、垂体瘤这种大病,患者得千里迢迢往北京跑,光路费、住宿费就是一大笔开销,还怕路上耽误病情。现在可不一样了,在咱们赤峰就能享受到首都专家的诊疗服务,真是省心又省钱!”近日,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内蒙古医院国家神经疾病区域医疗中心接受治疗的脑出血患者王先生,对医院的诊疗服务赞不绝口。
如何提升内蒙古神经系统疑难罕见疾病和危重症患者的诊断治疗水平,减少跨区域异地就医,减轻患者经济负担?这一长期困扰当地的民生难题,在京蒙协作“科技创新倍增计划”的推动下,终于迎来了破局转机。
2024年,赤峰市人民政府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开启深度合作,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为输出医院,以赤峰市医院为依托医院,联合建设宣武医院内蒙古医院国家神经疾病区域医疗中心,致力于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技术互助,形成区域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切实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看病远的问题。
医院自揭牌以来,以技术创新为抓手,以“北京技术+本地实践”为核心,通过“品牌、技术、管理”平移和“专家驻点指导+手把手带教+临床病例联合研讨”的全流程机制,将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成熟的神经内镜技术、微创诊疗理念在内蒙古转化落地,取得了显著临床成效。同时培育本土医疗团队,推动京蒙协作从“单点技术突破”向“区域体系构建”升级,攻克蒙东乃至整个内蒙古地区“大病外转多、优质医疗资源少”的痛点,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与北京同质的医疗服务。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内蒙古医院国家神经疾病区域医疗中心揭牌
- 神经内镜下脑内血肿清除术
引领微创革命
“神经内镜下脑内血肿清除术”作为该医院成立后的首个新技术新项目,已累计完成临床手术近150例,凭借精准、微创的显著优势,正引领我区脑出血治疗领域的技术革新。
该技术通过神经内镜精准定位血肿位置,实现“小切口、低损伤、高清除率”的治疗目标,尤其适用于高血压脑出血、创伤性脑内血肿等常见病症,彻底改变了传统开颅手术创伤大、恢复慢的弊端。临床数据显示,采用该技术治疗的患者平均住院日较传统手术缩短4.2天,术后肢体功能恢复优良率达83%,远高于传统手术的65%,成为脑出血治疗的核心技术。
神经内镜下脑内血肿清除术
- 垂体瘤与神经痛诊疗实现精准突破
在脑内血肿清除技术成熟应用的基础上,医疗团队进一步拓展神经内镜与微创技术的应用场景,成功开展“神经内镜下垂体瘤切除术”与“微血管减压术”,两项技术的诊疗精准度赢得患者广泛认可,为脑部疾病患者带来福音。
针对垂体瘤患者,医疗团队创新采用经鼻腔自然通道实施内镜手术的方式,避免了传统开颅手术带来的创伤。临床数据显示,该手术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从传统手术的12%大幅降至3%,显著提升了手术安全性。2025年上半年已完成该类手术28例,患者术后平均住院日仅7天,且所有患者均无需二次手术,术后恢复效果远超预期。
“微血管减压术聚焦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等功能性神经疾病,通过显微镜下精准分离压迫神经血管,从病因层面实现疾病根治。”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CHINA-INI之Samii解剖实验室主任李茗初介绍道,2025年上半年累计开展35例,手术有效率达97%,成功解决了患者长期疼痛困扰,极大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关注的是,在接受该手术的患者中,60 岁以上老年患者占比达 62%,这一技术不仅为老年患者群体提供了更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更填补了区域功能性神经外科领域的技术空白,推动当地神经外科诊疗水平迈上新台阶。
神经内镜下垂体瘤切除术
- 机器人辅助技术再升级
2025年,为紧跟神经外科智能化发展趋势,国家神经疾病区域医疗中心积极引入前沿技术,成功新增“机器人辅助下脑内血肿置管引流术”,实现脑出血治疗从“微创”到“精准”的再跨越。
“该技术借助机器人三维影像导航系统,将血肿穿刺误差控制在0.5毫米以内,尤其适用于脑干、丘脑等深部血肿治疗。”宣武医院内蒙古医院副院长陈赞说。自技术落地以来,该医院将其应用于临床实践,截至2025年6月,已开展此技术12例,均为高难度深部血肿病例,手术成功率100%,机器人辅助技术的落地成为高难度手术增长的重要推手。
机器人辅助下脑内血肿置管引流术
- 区域医疗中心引领辐射作用凸显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内蒙古医院神经外科依托亚洲博彩平台推荐神经系统疾病专科联盟,通过“技术培训+病例会诊”模式,向赤峰、阿拉善等盟市医院辐射推广内镜与微创技术,累计开展基层培训6场、远程会诊32例,带动区域神经外科诊疗水平整体提升,呼应了“技术示范与辐射带动”的协作理念。技术创新的成效直接体现在患者满意度的显著提升上,2025年上半年患者满意度达97%,较2024年提升8个百分点,技术创新的民生价值充分彰显。
“作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我们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提高区域内疑难疾病的诊治水平,让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也要着力培养基层医疗人才,提升医生的诊疗水平。”宣武医院内蒙古医院院长俞志鹏表示,将宣武医院的诊疗模式、诊疗文化、诊疗思路一代一代向下传,使年轻医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得到历练,不断得到提升,为内蒙古造就一支顶尖的医疗专家团队。
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应用给医疗行业带来了许多创新和突破,从而提高了医疗水平、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宣武医院内蒙古医院神经外科将持续深化京蒙科技、医疗协作机制,在现有技术基础上,推动机器人辅助技术在神经外科领域的规模化应用,积极探索内镜技术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创新。通过进一步拓展技术辐射范围,以更多新技术、新成果为内蒙古群众的神经健康保驾护航,为区域医疗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