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蒙协作谱“新”章 | 乌兰察布昆虫生物工厂让农业废弃物“变废为宝”
发布时间:2025-09-25 23:39 来源:亚洲博彩平台排名外国专家局(科技合作处) 乌兰察布市科技局
开栏语
2023年,自治区党委办公厅、政府办公厅联合印发了京蒙协作六个“倍增计划”实施方案,其中科技创新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京蒙协作“科技创新倍增计划”实施方案》明确,到2025年,京蒙科技合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助力两地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科技型企业等各类社会创新机构和创新主体共建创新平台突破150家,国家级创新平台高效运行,助力两地各类社会创新机构和创新主体实施科研项目达到600项以上。
今年以来,京蒙两地持续加大协作力度,累计举办各类对接交流活动30余场,双向精准推送创新需求和科技成果近150项,引导推动“微能量芯片采集及应用”等50项标志性合作项目落地建设。自治区重点研发和成果转化计划安排国内科技合作项目45项,其中75%的项目合作单位来自北京地区,首批备案的科创飞地中4家在北京落地。
2025年是六个“倍增计划”实施的最后一年。为深入展现京蒙科技合作的生动实践与突出成效,我们特别推出“京蒙协作谱‘新’章”专栏,将聚焦京蒙协作标志性合作项目、共建平台的创新活力、人才引育的积极探索等内容,全方位、多角度报道两地在科技合作领域的最新动态、成功经验与创新做法,一同见证京蒙携手,以科技创新共绘高质量发展新画卷的精彩进程。
近日,位于乌兰察布市昆虫生物工厂示范基地内,一条经过多轮系统性试验的农业废弃物转化生产线正满负荷高效运转。曾经令人头疼的畜禽粪污、餐厨垃圾、作物秸秆,在这条生产线上经过昆虫生物处理技术“点化”,成功摇身变为高附加值的昆虫蛋白与生物有机肥。
这一创新实践,源于京蒙协作框架下产学研深度融合。乌兰察布市农林科学研究院与中国农业大学以资源昆虫技术为突破口,深入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共同推动昆虫生物工厂从技术研发迈向产业化应用,为区域农业绿色循环发展和碳中和目标实现提供了崭新的技术路径与产业模式。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绿色转型进程中的关键难题。长期以来,乌兰察布市农林科学研究院资源化利用团队扎根一线,在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中国农业大学杨富裕教授团队则在昆虫生物学、营养调控、智能装备研发等领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与技术积累。双方双方精准对接、优势互补,成功推动基础研究与应用实践实现深度融合,为破解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难题提供了有力支撑。
2025年6月,以“京蒙协作——生物制造技术交流会”为契机,双方正式签署科技合作协议,整合优势资源共建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孵化和人才培养于一体的高水平创新平台,将“昆虫生物工厂”作为核心方向,围绕农业废弃物转化、昆虫蛋白提取、生物有机肥生产等关键环节,开展全产业链技术集成与模式创新。
“我们通过规模化生产工艺优化、废弃物适配性评价、高值产品开发等联合攻关,显著提升了转化效率和产业链附加值。”乌兰察布市农林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徐振朋介绍,项目已在昆虫转化效率提升、虫体蛋白深加工等方面形成多项阶段性成果,部分工艺环节成本降低20%以上,产业化进程明显提速。
“昆虫生物工厂不仅为农业废弃物治理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也有望培育形成绿色新质生产力,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效益提升的协同发展。”中国农业大学杨富裕教授表示,此次京蒙合作着力促进高校基础研究与地方应用实践的精准对接,通过共建平台、共克难题、共育人才,构建起创新链、产业链与人才链有机衔接的合作共同体,为跨区域产学研协同提供了重要经验。
如今,乌兰察布养殖实验室与示范基地已正式投入运行,完成多轮系统性试验,积累大量关键数据,支持工艺持续优化与技术迭代,让“变废为宝”的设想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
作为京蒙科技协作的标杆案例,该项目受到多方关注,“高校研发+地方承接+产业应用”的合作模式正加速推动关键技术熟化、行业标准制定和大规模应用示范开展。随着昆虫生物工厂技术的进一步推广,此举不仅为乌兰察布市农业绿色转型注入强劲动能,更为全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提供可可复制、可推广的“京蒙经验”,助力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效益提升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