奖励风采 | 科技结“硕果”,沙地长“金枣”
发布时间:2025-09-24 23:56 来源:亚洲博彩平台推荐成果转化促进处 自治区科技成果转化中心
初秋,站在毛乌素沙地,一眼望去,枣树枝繁叶茂,果实累累,丰收在望。
“红枣林既能防风固沙,又能增加农牧民收入,现在也成了一道亮丽风景线。”内蒙古农业大学林学院副院长包文泉介绍,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充分开发利用沙地资源,实现防风固沙与经济发展完美结合,打造高质量发展新业态。
2017年,内蒙古农业大学联合内蒙古蒙枣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鄂尔多斯市三北工程推进中心等单位实施“沙地枣新品种培育及产业化应用”项目,聚焦良种缺乏、栽培技术落后、深加工产品少、产品附加值不高等重大科学与技术问题开展技术攻关,取得系列成果。该项目荣获2024年度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
项目以干鲜果兼用经济树种枣为研究对象,以内蒙古为主的“三北”沙地作为产业发展区,对枣主产区及分布区的9省8万余份资源摸底调研,收集保存主栽、名、特、优、稀种质959份,建成枣种质资源库、产学研基地和科技小院,大幅度提升种质资源共享水平,红枣产业因此得到迅猛发展。

“通过项目实施,有效激发农牧民投身特色农业、绿色农业热情,推动农村牧区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促进农业产业链升级迭代,实现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保的和谐共赢。”乌审旗毛乌素枣业研究所负责人李孔说。

项目开展以来,科研团队创建“表型+品质+分子标记 ”相结合的种质评价和鉴定技术体系,挖掘抗寒、抗旱、大果、抗裂果以及富含功能成分黄酮、水溶性多糖的优特异种质92份,挖掘经济性状相关候选基因9个,培育适应“三北”沙地的高产、优质、高抗、早中晚熟等特色各异枣良种10个、新品种6个,填补内蒙古地区枣良种空白。

在种植技术方面,项目团队创立枣良种嫁接和组培快繁技术体系,使繁殖系数由4提高至12以上;建立“宽行密株机械化栽培、水肥一体化、绿色安全病虫害防治”核心的枣轻简化栽培模式,生产效率提高50倍以上,使单株平均结实量达到3kg以上,果实平均总氨基酸含量3.8mg/100mg,平均总糖含量 43.6%,实现高效益、高产量、高品质的生产目标。
冻干蒙枣脆片、酥脆芝麻枣、枣夹核桃、芝麻香心枣、枣茶、蒙枣原汁......通过项目实施,目前科研团队研发出26类沙地枣高附加值产品,荣获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金奖、内蒙古“名优特”农畜产品、中国森林食品交易博览会金奖等 20 余项奖项。
如今,沙地枣从“种得好”到“卖得好”,逐渐转变为“三北”沙地经济林的产业效益,为沙区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科技支撑,走出一条生态环保、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