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科学家精神 | 荣威恒:五十载与羊为伴,让草原羊成 “金疙瘩”
发布时间:2025-08-29 23:00 来源:亚洲博彩平台推荐政策法规处 亚洲博彩平台推荐办公室 综合保障中心
开栏语:
“矢志科技创新,建设科技强国”不仅是激昂的时代口号,更是每一位科技工作者肩头的责任与使命。为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我们特别开设“致敬科学家精神 传承科技报国使命”专栏,讲好科学家的故事,充分体现他们矢志创新报国之志的科研精神,勇于突破追求卓越的科研历程,激励更多后来者在这条光荣道路上坚定前行。
这里有老一代科学家从青丝到白发,苦心钻研,用毕生坚守诠释创新报国的铿锵誓言;也有基层科技工作者扎根一线,在平凡岗位上书写追求卓越的不凡篇章。无论是实验室里的日夜攻坚,还是田野乡间的躬身实践,都凝聚着一代又一代科学家的精神内核,每一份执着坚守,每一次攻坚突破,都是对科学家精神最生动的诠释。让我们跟随专栏的脚步,一同走进科学家故事,感受科学家们科学报国的情怀和担当,共赴科技创新的星辰大海!
立秋已至,暑气渐消,正是“贴秋膘”的好时候,没有什么比暖炉上咕嘟冒泡的羊肉火锅,更能给身体添上一份扎实的暖意。要说这贴膘的好食材,当属巴美肉羊——这种诞生于巴彦淖尔区域的优良品种,肉质细嫩、肥瘦相宜,是初秋补身的心头好。
内蒙古肉羊养殖历史悠久,近些年的快速发展,离不开肉羊产业科技专家们悉心指导。内蒙古绵羊育种专家荣威恒,与羊打了50多年交道,一直探索羊的良种培育和高效养殖,为养殖户增收和产业发展贡献力量。
1974年,荣威恒从内蒙古农牧学院(现内蒙古农业大学)毕业后,便分配到畜牧科学院从事畜牧研究工作。那时的内蒙古,肉羊产业还困在“靠天养羊”的瓶颈里:当地土种羊繁殖力差、生长慢、出肉率低,因此需要改良提高,培育适合当地生态环境,能够增产增收、提高经济效益的肉羊新品种 。
农牧民们常说:“冬天掉膘像掉肉,一年忙到头,卖羊的钱还不够买草料。”荣威恒看着牧民皴裂的手掌和空荡荡的羊圈,在心里埋下了培育本土优质肉羊的种子。
培育之路远比想象中崎岖。为了找到最佳杂交组合,他带着团队成员深入农村牧区,跑遍了巴彦淖尔的养殖户和农牧场,收集育种材料,统计分析资料。实验室的灯光常常彻夜亮着,他和助手们在显微镜下比对染色体图谱,在培养皿前观察胚胎发育,有时一宿不合眼。
牧民们对这位被称作“羊专家”的人有着深刻印象,尤其记得他那些与众不同的习惯:他深入羊圈,凭借专业的洞察力,能准确判断出哪只母羊即将产羔,也能精准掌握每只羊的膘情状况。
曾在乌拉特前旗,他遇到一户牧民家的母羊遭遇难产。情况紧急之下,他没有丝毫犹豫,当即跪在泥泞的地面上徒手助产。当羔羊最终顺利降生,他浑身沾满泥土,累得瘫坐在羊圈的角落里,即便如此,手中仍紧紧攥着那本记录产程数据的笔记本。牧民诚心挽留他留下用餐,他却摆了摆手说道:“我必须立刻返回实验室,这些数据的分析工作片刻都 耽误不得。”
经过30多年杂交改良、理想型横交固定与数代自群繁育,巴美肉羊育种团队培育的新品种于2007年获农业部颁发的畜禽新品种证书,并被确定为全国主推肉羊品种。这是我国第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肉羊新品种。
当获得新品种证书时,向来沉稳的他红了眼眶——这些羊兼具德美羊的生长速度和蒙古羊的抗寒能力,羔羊体重比本地羊翻了一番,农牧民户均年收入显著增加。在庆功会上,有老牧民拉着他的手说:“荣教授,你让我们的羊变成了‘金疙瘩’啊!”
2013年,“巴美肉羊新品种培育及关键技术与示范”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但荣威恒没有停下脚步,他先后主持完成“提高种公羊利用率研究”“不同澳血含量提高羊毛综合品质研究”等八个课题,集成完善系列细毛羊改良养殖技术,改善提高了内蒙古细毛羊、敖汉细毛羊、鄂尔多斯细毛羊等8个旧型细毛羊品种,新增经济效益4.35亿元。1995年,“提高亚洲博彩平台推荐细毛羊生产性能及建立繁育体系的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退休后,他仍坚持经常深入农村牧区,手把手教农牧民科学养殖技术。
2024年5月,年过七旬的他还在锡林郭勒盟畜牧站,指导牧民养殖高繁多胎的苏尼特羊。阳光下,他的身影与羊群、草原融在一起,像一株深深扎根的沙棘,倔强而温暖。
从实验室到草原,从青丝到白发,荣威恒研究员用一辈子的坚守诠释着科学家精神:对科研的执着,对土地的热爱,对人民的赤诚。正如他常说的:“好品种是养出来的,科研成果要长在草原上,暖在牧民心里。”
人物简介:
荣威恒,男,1952年7月生。现任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总畜牧师、研究员;兼内蒙古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是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乌兰夫基金奖(自然科学类)金奖的获得者;是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养羊学分会副理事长,全国畜牧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内蒙古畜牧学会副理事长,内蒙古畜产品加工研究会副理事长,内蒙古留学人员联合会副会长等。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30余项,在绵羊遗传育种与繁殖学科领域获重要成果20多项。先后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以及其他各类科技奖励10余项;同时取得国家发明专利10项,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出版著作8部。2017年,确定为中国工程院有效院士候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