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温克旗农牧和科技局为扎实的推广新品种、新技术,依托“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在广袤的草原上组建了“蒙古包学校”。“蒙古包学校”是一个扎根牧区、零距离服务牧民、创新技术、培养人才的一个新模式。是推广人员、科技人员了解牧民需要,科研跟生产结合,培养热爱农牧业人才的重要场所。在这所没有“围墙”的学校里专家与牧民零距离,科研与生产零距离,育人与用人零距离。近年来,生产中现发现我地区肉羊体重、品质逐年下降,特别是羔羊育肥时背膘迅速增厚,不适合现今市场的需求,为解决这个棘手问题,鄂温克旗农牧和科技局的技术团队同中国科学院遗传与生物学研究所段子渊研究员团队组成联合攻关组,发挥农业科研院所具有科技、信息、人才、实践等多方面的优势,更具针对性、灵活性、实效性的解决牧户生产实践中的问题。
8月10日至9月20日中科院团队成员在张志超博士的带队下与鄂温克旗农牧和科技局组成的专家和技术人员团队前往鄂温克族自治旗锡尼河西苏木巴彦呼硕艾依提草原短尾羊种羊场基地对1012只基础母羊和103只种公羊进行了体重、体尺和B超检测(眼肌面积、背膘厚),并在脖子左侧皮下植入芯片。此次检测的任务是为了收集草原短尾羊的基础数据,了解其群体的整体情况。在草原短尾羊群体中,背膘厚和眼肌面积两个指标都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异,这说明这两个性状在群体中存在着非常大的遗传变异,遗传变异是进行选育的重要前提条件,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有计划的选种和选配得到一个眼肌面积大背膘薄的群体,再经过几代的选种选配,最终形成一个稳定的低脂肪高瘦肉率的肉用新品系。
目前正在进行第一代选种选配,综合体重,背膘厚和眼肌面积三个指标,对所有检测的基础母羊和种公羊进行排序,选择排名前10%的基础母羊(101只)和前5%(5只)的种公羊,然后利用人工授精技术在今年配种季节用所选择的公羊和母羊进行配种。明年就是跟踪选种选配个体的后代,对其进行跟踪检测,并与未经过选种选配的群体进行比较,得到选种选配的效果,以便进行进一步的提高和改善。
在这所“蒙古包学校”里科研人员、农技人员及牧民全程参与检测,科研工作做到零服务,零距离、零时差,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仅能够给牧民做咨询,也做到了展示,也做到培训,也可以跟牧民一起来做解决方案,最后让牧民真正掌握这个技术,提高草原短尾羊肉羊的品质和产量,最终形成一个稳定的低脂肪高瘦肉率的草原短尾肉用新品系,打通“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
附件:
鄂温克旗农牧和科技局为扎实的推广新品种、新技术,依托“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在广袤的草原上组建了“蒙古包学校”。“蒙古包学校”是一个扎根牧区、零距离服务牧民、创新技术、培养人才的一个新模式。是推广人员、科技人员了解牧民需要,科研跟生产结合,培养热爱农牧业人才的重要场所。在这所没有“围墙”的学校里专家与牧民零距离,科研与生产零距离,育人与用人零距离。近年来,生产中现发现我地区肉羊体重、品质逐年下降,特别是羔羊育肥时背膘迅速增厚,不适合现今市场的需求,为解决这个棘手问题,鄂温克旗农牧和科技局的技术团队同中国科学院遗传与生物学研究所段子渊研究员团队组成联合攻关组,发挥农业科研院所具有科技、信息、人才、实践等多方面的优势,更具针对性、灵活性、实效性的解决牧户生产实践中的问题。
8月10日至9月20日中科院团队成员在张志超博士的带队下与鄂温克旗农牧和科技局组成的专家和技术人员团队前往鄂温克族自治旗锡尼河西苏木巴彦呼硕艾依提草原短尾羊种羊场基地对1012只基础母羊和103只种公羊进行了体重、体尺和B超检测(眼肌面积、背膘厚),并在脖子左侧皮下植入芯片。此次检测的任务是为了收集草原短尾羊的基础数据,了解其群体的整体情况。在草原短尾羊群体中,背膘厚和眼肌面积两个指标都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异,这说明这两个性状在群体中存在着非常大的遗传变异,遗传变异是进行选育的重要前提条件,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有计划的选种和选配得到一个眼肌面积大背膘薄的群体,再经过几代的选种选配,最终形成一个稳定的低脂肪高瘦肉率的肉用新品系。
目前正在进行第一代选种选配,综合体重,背膘厚和眼肌面积三个指标,对所有检测的基础母羊和种公羊进行排序,选择排名前10%的基础母羊(101只)和前5%(5只)的种公羊,然后利用人工授精技术在今年配种季节用所选择的公羊和母羊进行配种。明年就是跟踪选种选配个体的后代,对其进行跟踪检测,并与未经过选种选配的群体进行比较,得到选种选配的效果,以便进行进一步的提高和改善。
在这所“蒙古包学校”里科研人员、农技人员及牧民全程参与检测,科研工作做到零服务,零距离、零时差,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仅能够给牧民做咨询,也做到了展示,也做到培训,也可以跟牧民一起来做解决方案,最后让牧民真正掌握这个技术,提高草原短尾羊肉羊的品质和产量,最终形成一个稳定的低脂肪高瘦肉率的草原短尾肉用新品系,打通“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